一孩提时的记忆里,忆此断人肠

我们都是丰镇

一孩提时的记忆里,忆此断人肠

昔日忆此,令人心碎。

– 题词

我是一个怀旧情结很重的文科生,见事思人,心怀万千往事。 “断戟沉沙铁未销,穿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,铜雀春深锁二桥。” 我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,这不,春节大扫除,老婆翻出一堆我戴过的手表,立马有了手表的念头。

在我儿时的记忆中,手表是新奇高端的新奇高端物件。 当时不管是亲戚还是院里的领导,人们第一时间发现的是:啊! 人们戴手表! 羡慕之心油然而生。

那时候,大多数家庭没有手表,也没有手表。 记得院中女人们聊了半天,忘记了时间。 突然有人说,啊! 杨婆长这么高了,快点给小学生做饭吧! 那时候家家户户至少有四五个孩子,做家务的妇女们赶紧回家生火做饭。

记得小时候弟弟很调皮,哭着哭着,爸爸就说,把你的胳膊拿出来给你画个手表! 弟弟们立刻乖乖地伸出小胳膊,父亲用笔在手腕上画了一块手表。 两个弟弟顿时欣喜若狂,擦干眼泪,比着看手表的大小。 这种场景一直重现到1990年代初期。 儿子要是又调皮哭了,我也拿出油笔说,加油! 爸爸给你画了一块表,孩子立刻伸出他会温顺地弹水的嫩小手,让我给他画一块大表。 那是一个温暖的场景,现在想起来,我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至少在1969年之前,我们家是没有手表的。 父亲在星河七大青幼儿园工作多年,买不起手表。 表框采用上等木工皮革,表内的秒针不是母鸡啄米,就是啄木鸟的眼睛,上下啄米,左右摆动。

1970年,父亲买了一块东风牌手表。 中秋、春节假期回来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表小心翼翼地挂在高高的相框上,免得我们的孩子调皮上火,摘下摔坏了。 那时候的表都是机械表,每天都需要开机。 每次爸爸戴上表,妈妈都会骂我们不要打架,生怕影响爸爸转表的次数。

拍照时“无意”露出手表

回顾那个时代,手表是财富的象征。 无论是春秋冬夏,每个人都想尽办法把自己戴的手表露出来,尤其是拍照的时候,还得假装不自觉地挽起袖子,露出手表。 听父亲说,他们单位有个小伙子不幸丢了表,一滴眼泪都没有流,默默地吸了一整盒12毛钱的朝阳牌香烟,跳进15米深的井里,丢给了别人。他的妻子嚎啕大哭,声嘶力竭…… 还听说丰镇有个理发师,想摸女人的要害取乐,最后却让女骗子抢走了他的手表。 郁闷,半年就死了,唉~,可怜的东西!

合影时“无意中”露出手表

1971年春节,我们家买了一个时兴的马蹄钟,上面有两个漂亮的闹钟。 父亲节过后,我们回兴和县秦宝营公社时,怕误了开往济宁的火车,就定了闹钟。 . 父亲离开后,我们的一个兄弟姐妹盲目地设置了警报。 结果,半夜的铃声大作,全家人都惊醒了。 院子里的其他房子也亮起了灯。 骂一顿。 我们兄弟姐妹捂着头不敢出声。 搞恶作剧的人是谁,很容易破案,因为始作俑者蒙着头,在被子里颤抖着大笑。

那时候,家家户户的挂钟或台钟都是珍贵的家产。 挂钟的顶部用丝绸和缎子覆盖,台钟由木匠切割框架。 糖票、布票、粮票、煤票、杂票、选举证、我们学童积攒的粪票等等。直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,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,挂钟和钟表已经失去了稀有珍贵的地位,变得司空见惯。 记得1978年,我上初三的时候,家里那块珍贵的马蹄表油腻腻的,再也没有修过。 听说在国外有一个孩子,在家里拆装时钟,最后成为了科学家。 于是,趁着家里没人的时候,我用螺丝刀把马蹄表拆得七零八落,却再也组装不起来了。 上去一看妈妈要回去了,我只好像新疆维吾尔牧民烤全羊一样,把发条螺丝塞进表腹,拧紧后盖,直接把一块完整的马蹄形表干掉。 这件事我的结论是:我痴迷杏仁眼,绝对不是当科学家的!

高仿手表首选正品手表网_高仿女手表_淘宝高仿浪琴手表

从1976年大三开始,到1981年高中毕业,我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。 那时候买手表需要手表券。 期待感叹。 后来,尽管改革开放,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手表依然是奢侈品。 在我的记忆中,初中的学生个个都不戴手表。 我只记得班主任陈丽珠,北京知识青年。 腕表小巧玲珑,配上黑色皮质表带,让陈丽珠先生高级又不失魅力。 一看就是京城美女。 1980年和1981年,我在丰镇二中文科班。 当时戴手表的只有男同学陈某和女同学王某。 男同学学习很好,女同学很漂亮。 虽然我猜他们的表是父母给换的,但他们就像老师一样,腕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,在人群中脱颖而出,潇洒帅气。 在80年代,普通人戴上海牌手表是很嚣张的。 就是这样。 如果能戴梅花表、英表或者罗马表,那绝对是大咖土豪。 一只梅花表360元,这是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。 这是什么概念!

娶老婆组成的情侣表

回想20世纪70年代后期,男女恋爱结婚时,女方的要求是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三大件,而家具就是一对涂了漆的箱子。 80年代初期,对婚姻的要求变成了“三转一响一咔”,即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一响是录音机,一响是照相机,家具高低不一柜子、大柜子、柜子。 那时候,女人们常常要数家具的腿,腿不够是不礼貌的。 有些男人争辩说加上自己的三条腿就足够了。 20世纪80年代中期,对结婚的要求迅速提高到“三转、哔哔、咔嚓、加一台电视机”。 很快黑白电视机就不能再用了,换成了彩色电视机。 家具也发展成组合式家具,多米诺木凳也升格为红色电镀椅。

上面说了,从1981年高中毕业到1984年从事家教事业的时候,我都没有手表。 每年高考的时候,我都会向在院里干活的阿姨阿姨借手表。 我很乐观。 他们都是那么的单纯善良,都大方的把手表递给了我。 这美好的一幕将永远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。 可惜我的粉丝不够好。 济宁师范学院班我没碰。 直到1984年4月,我参加全国工商系统招考,借了大院刘俊清阿姨的手表。 但那一年,我一举拿下了第一名,考上了丰镇县工商局。 1984年 2010年5月正式参加工作,任干部。 试用期为每月31元。 第一次领了两个月62元的工资。 妈妈给了我8块钱的补助。 我的第一块上海表。 从此,作为一名干部的我,有了一块如新星般闪耀的手表。 我很高兴,自豪和时尚。

回到正题,手表在人们心中的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。 20世纪90年代中期,手表逐渐变得鸡肋。 它也有所改进,手表几乎普及了。 即便是极少数家庭在苦苦挣扎,也买不起70元的上海表或53元的东风表或30元的三环表。 那些5块钱的电子表风靡全国。 即使是农村的单身牧羊人也能负担得起。

光阴似箭,时代列车疾驰而过。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,无论什么牌子的手表都被淘汰了,过去拍照时挽起袖子展示手表的现代运动变成了土螺丝。 那时候,人们都戴金表。 戒指、金手镯、金链子、金耳环引以为豪,有些淫荡的女士甚至在脚踝上戴上金脚链; 而且,十个手指都是大大的方形金戒指,她光着脚,拖着拖鞋。 爱财的美女眼巴巴的,忍不住立刻投入男人的怀抱。 他们只能是羡慕嫉妒恨。 我也与时俱进,悄悄摘下手表,当玩具丢给儿子。 毫无疑问,昔日辉煌的上海、东风、三环、海鸥、双菱、梅花、红梅、昆仑表,终于不辱使命,走到了历史的尽头。

一个新的品牌走进了人们的世界。 数码BB机、汉线BB机已经悄然走上历史舞台。 那时候的时尚男女腰间都别着一台数码BB机,就像《小兵张嘎》里胖翻译官腰上的“烤鸡”! 他一边走,一边用眼睛看了一眼天空,看着满肚子的绿色祭坛! 不亚于世界首富,牛气十足!

逝者如君子,日日夜夜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碾压着波涛汹涌的岁月,天地轮回,眼前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沧桑。 人们真正重新喜欢戴手表应该是从2000年新世纪开始。 当然,他们结婚的时候不再是上海表,也不是三环表,而是那些彰显身份地位的雷达、劳力士、浪琴、天王等。 手表。 对我来说,这个理想也起源于2000年,乌兰察布盟工商局的21名同志去北京市朝阳区工商局锻炼。 飞驰的公交车上,团局一个副科长炫耀,他在北京住不起。 就算他身无分文,摘下手腕,一块手表也能卖到1000块钱。 我听了,默默摇头,心想:这么贵的手表啊! 这家伙粗鲁粗暴——他忘了自己是个乡下人。 但在北京工作时,发现亚运村工商所的几位同事也戴这种表,24小时问价,果不其然。 经证实,副科长的“威胁”是正确的。 从那以后,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那样的手表,但我只是花了43280元买了一栋90平方米的新装修的房子。 还有很多贷款,穷人的叮当声,戴这样的表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。

俗话说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 时过境迁,像浙江杭州腊八湾海宁盐馆的钱塘潮一样的仿品风起云涌。 因此,我试图购买那种手表。 我的朋友和同事买了真表后,也陆续买了。 他们慷慨地把在天津洋货市场买的手表捐给我。 那种手表确实不错,不管是什么牌子,都是一个价位。 十年来,我戴过很多这样的表,雷达、浪琴、冠琴、天王、一博、劳力士、飞亚达等等,用今天的话来说,戴名表的感觉就是爽! ! !

朋友赠送的山寨表

但是在洋货市场买的手表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。 戴了几个月,要么表链金属出汗,手腕染红、橙黄、绿、蓝、紫; 或表盖中的分针脱落,秒针卡住。 ,秒针急速旋转; 或者时针和秒针像长跑运动员一样在走路时发疯; 我丢了电池,同事们看到我有一块名表。 为了给我表现的机会,他们问我几点了。 我抬起手腕一看,已经是半夜两点了。 我连忙捂住袖子,抬头看了看天空中的太阳,确定了。 点数; 或表盖莫名起雾,想看时间比隔着婚纱看老婆还难; 或者戴的表链突然断了,闪亮的手表哗啦一声掉在地上,需要赶紧捡起来,拍拍,摸摸,还得眯着近视眼爬在地上看对于连接表链的钢针,比牛毛还细。 因此,佩戴仿表既可以是好事,也可以是中奖时的尴尬。

儿子买的钢琴皇冠表

直到2017年,儿子看到爸爸戴表很吃力,就从网上给我买了一块真正的冠琴牌手表。 ,别问你不说话,莫非这家伙也给我买了高仿? 这年头,儿子只能亲老婆,所以我猜这只是个超高仿,因为这只表没有之前那只表那么多臭味问题。 唯一的缺点就是热得满头大汗,手腕上还染着红柳绿,但我敢说,我能做的就是闲暇之余无休止地享受儿子的“温暖”手表……

作者简介:陈立青,1964年2月生于丰镇,丰镇作家协会会员。 1981年高考失利。 1984年5月参加全国工商招考,进入丰镇工商局工作。 1985年至1987年参加乌蒙管理干部学院高等教育自考,取得大专学历。 他热爱文学和艺术。 多次在《中国电视新闻》、《内蒙古工商报》、《内蒙古草原》等杂志发表文章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手表之家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vbxr.com/?p=11401

(0)
上一篇 2023年6月3日 上午9:53
下一篇 2023年6月3日 上午10:1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欢迎来到手表之家,手表之家将为你提供一手手表资讯